七十五载筚路蓝缕、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走出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太阳集团tyc151教职工第一党支部积极建设“南湖红链”党建品牌,推出“红链之声﹒理响中国”系列学习文章:《新时代为何这样行》,解读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让党的治国理念,永远回响在我们积极奋进的道路上。
本期主题:为什么说“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上个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积极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尝试用传统文化的概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以大同思想来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他提出,全世界劳工阶级联合起来,“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合世界人类组织一个人类的联合,把种界国界完全打破。这就是我们人类全体所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第一个结合”最早提出于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1]。“第二个结合”明确的提出时间则要晚,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指出“两个结合”的内容。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两个结合”放在了一起。且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两个结合”虽然是在2021年正式提出的,但其实“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早就开始了。科学理论发展具有“从后思索”特性,即规律先存后被发现应用。万有引力、能量守恒、新陈代谢等规律均如此,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亦是如此。党的理论创新非与实践同步,而是基于时代和实践的充分发展。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自觉的生动体现。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误区,乍一看“第二个结合”是包含在“第一个结合”里的,但实际并非如此。从广义上看,中国具体实际,不仅应该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等基本国情,而且也应当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但是,当把历史文化独立出来时,作为社会存在的“实际”就与作为社会意识的“实际”就相对区分开来了,中国具体实际就为专指中国的现实国情。“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深化了对中华文化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价值逻辑的深刻把握。[1]
“两个结合”的提出必要性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原理运用需随历史条件转移。只有深深扎根于本国的具体实际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曾简单套用马列原理和俄国经验,导致严重挫折。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后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正确革命道路,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这深刻而精要地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道理[2]。
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波格丹诺夫等人完全摒弃俄罗斯传统文化、试图在“实验室”条件下创造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的空想主张,列宁予以深刻批判,强调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俄国传统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生长之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血脉的结合、融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
“结合”即是指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进,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者之间能够结合,其必然性显而易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需要。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而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及其对被剥削劳动者和被压迫民族的深刻同情,使其在理论上和情感上都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则使中国人认识到,在封建主义旧路和资本主义歧路之外,还可以选择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劳动者翻身做主人的国家。[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华文明同样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两者共有的开放包容特征,从一开始就为彼此契合提供了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这种融通和契合,最终促成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也是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路径。“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通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广泛弘扬,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得以充分激活。让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了现代价值和时代特征,让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的创新空间、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重大意义[1]。
“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值得我们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一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应当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激活与丰富的关系。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瑰宝,并不能自然转化为现代文明的要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扣时代主题和问题,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深深扎根中华大地、融入人伦日用,获得更丰厚的中华智慧滋养,产生更加强大的思想力量。[1]
二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
三是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推动“两个结合”,必须坚持文化上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善于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善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同时,要坚持胸怀天下,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视界、实践场域和国际影响。[1]
“两个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推动“两个结合”,我们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乃至全体中国人民自觉肩负历史责任,主动担当历史使命,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并灵活运用其中所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作为根基,怀揣深厚的中华文化情怀,抱有强烈的理论创新精神,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理响中国·学习问答 | 第三集:为什么说“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EB/OL](2024-10-02)[2024-10-23]. https://www.cntheory.com/llkt/lxzgxxwd/202410/t20241002_67076.html.
[2] 孙来斌. 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N]. 光明日报, 2022-11-11(11)
[3] 张雷声.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J]. 红旗文稿, 2023, 60(18): 24-26.
文献整理:原雅鑫、王胜男
一审一校:丁 洁
二审二校:刘保栋
三审三校: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