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筚路蓝缕、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走出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太阳集团tyc151教职工第一党支部积极建设“南湖红链”党建品牌,推出“红链之声﹒理响中国”系列学习文章:《新时代为何这样行》,解读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让党的治国理念,永远回响在我们积极奋进的道路上。
本期主题:为什么说“六个必须坚持”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总钥匙”。我们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意蕴,把“六个必须坚持”学习领悟好、坚持运用好。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的动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以改革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创新的精神和办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与拥护。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但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难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凝聚起磅礴的力量。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导向,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确保我们的改革举措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的期盼与愿望。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精神特质
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血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思想认识。本本主义的主要危害性就在于,从教条出发,以各种本本作为依据,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外部复杂多变的世界,从而导致在具体的实践中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其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充分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来源于其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底气。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摸索通向成功的经验。相信中国经验的正确性,相信中国经验的独特性,相信中国经验的开创性,相信中国经验的价值性,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1]。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特质。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科学态度
守正创新是百年大党的制胜秘诀,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使用了“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从守正创新的思想渊源来看,一方面,中华民族具有守正创新的民族禀赋,有着守正创新的思想文化传统。以文化典籍中蕴含的“守正创新”思想资源为例,就有《易经》中“与时偕行”,《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论语》中“温故知新”,《庄子》中“与时俱化”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他们所创立的理论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守正创新的过程。既不能偏离、背离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刻舟求剑、墨守成规,这本身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守正创新的本质就是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坚持把客观事物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守正创新贯穿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坚持守正创新的历史[2]。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来自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开了中国具体实际,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两个结合”中完成与实现,这正是对“守正创新”的坚持。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本质要求
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新时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发展观和实践观融为一体,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新局面的突破口,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解答好时代考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重要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3]。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想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从本质上说,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新的形式,强调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全面性把握,它既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在运用系统观念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是:避免“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复杂的形势与矛盾以及越繁重的任务,越需要人们拥有系统观念,能够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好。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来自国内国际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既要关注要素,又要关注结构;既要注重基层突破,又要注重顶层设计;既要关注重点,又要关注大局;既要关注个体,又要关注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对大局观、全局观与整体观的具体内容与重要意义的充分诠释,是在新时代下如何反对新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指南。全局观是与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全过程的认识相关,大局观意指对整个形势的判断,整体观是强调事物发展的整体性。无论是全局观、大局观还是整体观,都是系统观念的体现[1]。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人类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的“胸怀天下”精神特质,是其独有的思想风范,这一特质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它促使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文明演进的广阔视角,深刻洞察历史进程,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促进全球社会的持续进步。同时,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精神要求我们深入剖析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既正视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又坚信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致力于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照亮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未来。
“六个必须坚持”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立场、精神特质、科学态度、本质要求、思想方法、世界眼光,贯穿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六个必须坚持”不仅为系统总结百余年党史奋进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还为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我们理解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欧阳英.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深入把握“六个必须坚持”[J]. 红旗文稿, 2023, 60(16): 41-44
[2] 王钰鑫. 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4, 9(8): 51-62.
[3] 顾海良. 深刻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N]. 人民日报, 2023-04-13(9)
文献整理:王胜男、原雅鑫
一审一校:丁 洁
二审二校:刘保栋
三审三校: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