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新华社广西分社对外采访中心主任黄浩铭为“融媒视界”卓越班的师生开展题为“创意助推国际传播提质增效——新华社创意产品及实践解析”的讲座,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广西经济研究中心调研中心副主任翁晔也受邀出席,广告系陈晓宇博士及广播电视学系副主任虞雪博士、广播电视学系讲师赖小平老师、卓越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其中。
讲座伊始,黄浩铭主任从宏观层面剖析中西方舆论宣传博弈态势。他以郑锦强微电影系列、迪迩秀节目等创意佳作举例,这些作品凭独特风格,契合海内外观众审美与娱乐需求,收获国际广泛传播与强烈反响。谈及创意来源,黄浩铭指出,创意常源于对现实的 “二次创作”,像《迪迩秀》不少灵感就来自对西方不实报道的反驳;借鉴经典影视桥段也是关键路径,节目借西方影视剧元素,化解跨文化与国际新闻给受众带来的理解难题。黄浩铭主任强调,在当下国际传播格局中,打造优质作品传递中国声音,需坚守创作使命,紧盯国内外新闻动态,拿捏好报道分寸与底线原则,融入中国特色。如郑锦强微电影巧妙植入中国文化与当代价值观,迪迩秀采用互动趣味形式拆解严肃议题,打破文化隔阂,加深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
黄浩铭主任作主题讲座
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新华社的两位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针对国际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受众需求多元多样的现状,新华社在传播实践中需综合考量诸多因素,持续探索创新传播路径,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传播。
讲座交流问答环节
广播电视学系副主任虞雪博士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广西经济研究中心调研中心副主任翁晔交流总结
广播电视学系主办的“融媒视界”卓越人才项目始终致力于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交流,扩展员工的专业视野。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国际传播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将激励他们在新闻传播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现场合照
员工感想
2024级艺术与传播学研究生 王静
讲座中,黄浩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新华社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意产品,这些创意作品致力于凭借优质的故事内核、情感内核和理念内核吸引和影响受众,通过高水准的讽刺艺术消解美西方在相关议题上的话语霸权和论述垄断。新华社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构与演绎,使这些创意产品在国际受众面前既保留了文化独特性,又具备了时代亲和力。作为一名艺术传播学方向的研究生,我深刻意识到,在国际传播的大舞台上,艺术与创意的结合是传递多元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以创意为驱动,精准地选取、转化与传播符号,定制化地打造传播内容,是我们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需要深入钻研的课题。
2024级广告与媒介研究生 李正
黄浩铭老师分享到在国际传播领域,思想力与创意力至关重要。我作为传播学的员工深受启发:要提高创意力,让创意从小细节中发出大光芒,要不断优化叙事内容与创新表达;要提高思想力,紧密跟随党和国家的指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对于AIGC,黄老师表示要突出创意生产者的关键作用,充分调查研究,这为我们后续的学习与创作明确了方向,要在科技浪潮中坚守人文内核,产出高质量、有温度的国际传播内容。
2023级广播电视学本科生 罗莎
在本次讲座中,黄浩铭老师提到了“创意思维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国际传播是中国对外建构国家形象的渠道,根据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加以创造性加工,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的优秀文化,促进了他国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彰显文化自信,实现美美与共。
文字:廖爽希、何 微
图片:赵文泽、韦昌满
编辑:张恒华
一审一校:虞 雪、赖小平
二审二校:陈 雷
三审三校:周 丽